鹽水區

多雲
溫度:18°c 濕度:83% 雨量:0mm 日出時間:06:30 日落時間:17:56 更新:
目前沒有任何特別預報。
目前沒有任何特別預報。
鹽水區(閩南語:鹹水,Kiâm-chúi)位於臺灣臺南市西北部,北臨嘉義縣義竹鄉,東北連後壁區,東鄰新營區,西鄰學甲區,南接下營區。處八掌溪南岸,屬於平原地形,係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,地形平坦,無丘陵或山脈,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。
可說是臺灣最古老的城鎮之一,原居住有西拉雅族,在鄭芝龍、顏思齊來臺前(1621年)就已有漢人移民進入,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。最早稱大龜肉莊(疑為西拉雅人稱潟湖之轉音),後改為大圭壁莊;清雍正年間設鹽水港堡。鹽水一詞閩南語指鹹水,因臨倒風內海,港內有鹹水而得名,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(指淡水之意)。又因地形略微彎曲,狀似新月,故稱之為「月津」、「月港」,曾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」的俗諺,繁華一時。
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興建鐵路縱貫線,並預計於鹽水設置車站,但最後並未完成。傳言此因地方仕紳唯恐「斬斷地龍」,影響地方發展而作罷。然《台灣鐵道史》一書中記載,當時日本人乃為考慮鹽水地區尚有河運之便,遂在三條計畫線(分別經由鹽水、新營、白河)中,選擇條件較平均,經由新營的路線。
稍後官方雖一度研議新營經由鹽水至北門嶼(今北門區)之支線彌補不足,但亦未完成。最後雖有私營鐵路(後稱布袋線)連結新營車站並延伸至布袋,但鹽水榮景已不再,區域中心機能為新營所替代。產業則以製糖業為主,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岸內有製糖工場。鹽水港因日軍為鞏固據點,於布袋興建堤防而淤塞。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,於此地設置「塩水街」,劃歸臺南州新營郡管轄,戰後改設臺灣省臺南縣鹽水鎮,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,改為臺南市鹽水區。